当前位置 :
居里夫人对科学有一种什么的精神和什么的严谨态度
1人问答
更新时间:2024-05-01 22:08:33
问题描述:

居里夫人对科学有一种什么的精神和什么的严谨态度

陈进才回答:
  念中学时,就熟悉了居里夫人的名字并钦佩她在物理和化学上的杰出贡献,但对她的生平事迹和支持她做出贡献的科学精神却知道得不多.近日从儿子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书《居里夫人传》(MarieCurie)(后文中简称《传》),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,《ELLE》杂志的首任主编、《快报》的创始人弗兰索瓦兹.纪荷(FrancoiseGiroud),尹萍译,2004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.《传》的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细腻的笔触,怀着对一位科学家的崇敬心情和理解态度,细致地介绍了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.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.我选择了自己感受较深的一些事情,用了一些小标题,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,和大家共享.从爱国者到科学家.居里夫人(1868-1934)原名玛丽.斯克洛道斯卡,出生于19世纪波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亲是一位医生,热心的共和主义者,母亲是一位教师.她从小就因为“记忆力特佳、专心学习和渴求知识”而成为老师钟爱的“明星学生”.中学毕业后,担任过两年家庭教师.1891年年底,她快24岁时,进入法国巴黎的梭尔邦大学.从此开始她在科学上的执着追求.1894年,她认识了皮耶.居里,很快坠入爱河,开始享受到“被爱的喜悦”,并共同投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.4年后,1898年他们发现了镭,一种新的元素、新的金属.居里夫人是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,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.第一次是由于“放射性元素”的研究,与皮耶.居里、贝克勒尔共同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,第二次是由于发现镭而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.在历史上,波兰曾经长期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.居里夫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,年轻时曾积极参加启迪民智,反抗外族统治的爱国运动.她又是一位女权主义者,一生都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而努力奋斗.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支持她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.简陋仓库里产生的辉煌成果.原来我以为,居里夫人的发现一定是出自一个设备很好的国际著名实验室,读了《居里夫人传》才知道,她们的实验室竟然只是一间简陋的仓库和工具间,条件很差,几张旧桌子,上面放着几只烤炉和瓦斯炉.冬天室内的温度常常只有摄氏65度,夏天很热,水泥的地面很潮湿,下雨时房顶还会漏雨.当时一位德国化学家是这样形容发现镭的这间实验室的,“那地方像一间马厩或是地窖,若没有看到工作台上那些化学设备,我会以为这是在开玩笑”.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,她发现了镭元素,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,它为后来整个辐射性研究奠定了基石.可见,伟大的发现不一定出现在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平台中,相反,艰苦的工作环境能磨练研究者的意志力和刻苦精神,而过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可能会磨灭这种精神.伟大的发现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境界,没有这种境界,光靠优越的外部环境是难以有成就的.从八吨到一毫克.居里夫人是怎样找到镭的?书中有许多段落描述了镭的发现过程.在居里夫人之前,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铀和钍这些放射性物质.铀存在于沥青铀矿中,居里夫人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发现,在提取铀之后的矿渣中,还有很强的放射性,于是她假定,在这些残渣中,一定还存在另一种不为人知的、新的放射性物质.为了检验自己的假设,她买来了成吨的沥青铀矿渣,将它们重新一点点进行融化,就像“太上老君炼丹”那样,这样得到了10多公斤的硫酸钡,再采用“分段结晶法”从钡盐中析出镭.经过了4年的漫长岁月,几千次的结晶过程,最后才从8吨矿渣中得到一毫克镭.这件事现在说起来很简单,一二百字就写下来了,但其过程的艰巨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.要实现这样的科研探索,没有很强的科学假设不行;有了这种假设,不坚信这种假设,没有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行.居里夫人曾描述当时工作的情景:“有时候我整天拿一支和我差不多一样高的铁棒,搅拌那沸腾的矿渣.到傍晚,我累得要死.这工作让人精疲力竭,捧着盆子,漂掉清液,几小时不停地搅拌盆里煮沸的东西”.《传》的作者也介绍道:“她探手入袋,从袋中捧出好几磅重的矿渣,放进盆子里,把盆子放在炉子上,溶解、过滤,沉淀,收集,再溶解,漂掉漂在溶液上清液,然后测度,之后再重新开始”.“她求证的精神无可比拟.她要证明镭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的元素.不管工作如何超重,手指如何裂痛,也不管身体如何劳累,她的决心都不动摇”.想想在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中,缺少的可能正是这两个方面.没有很好的科学假设,或者没有顽强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假设.我们常常是为一些没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假设在努力拼搏,即使有所发现,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大;或者有一些不错的假设,但缺乏毅力去实现它.我们要急于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,找到属于自己的‘饭碗‘;或者我们要应付上面一年一度的检查,要急于发表一些文章争取晋升的机会.在所有这些“近期”目标的影响下,我们成了科研中的“短视”者、“近视眼”,心态浮躁,浅尝辄止,轻易放弃,“打一枪换一地”,“狗熊掰棒子,摘一个扔一个”,这些情况成为研究中经常发生的事情.在这种心态和环境中,一个人哪有精力去做一些需要4-5年才可能有成果的一件事情?!
科学推荐
科学推荐
最新更新
优秀科学推荐
热门科学
PC端 | 移动端 | mip端
问答网(wenda2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问答网 wenda2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022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