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
请解释冰川作用就是冰川作用名词解释.
1人问答
更新时间:2024-04-26 06:16:07
问题描述:

请解释冰川作用

就是冰川作用名词解释.

曹小红回答:
  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、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3个方面.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→粒雪→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、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.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,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,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.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,粒雪层密度达830~840千克/立方时,便成为冰川冰.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,和年积雪量成正比.如南极大陆沿岸,从降雪变为冰川冰,只需数十年至120年;而南极内陆高原,因年降雪量<50毫米,年均气温低达—50℃,成冰时间需500~1000年.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,由于有渗侵冰产生,成冰时间就很短(1年至数年).冰川侵蚀包括冰川刨蚀(磨蚀)和挖掘.冰川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(100米厚的冰体,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压力为90吨/平方),一方面是运动的(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),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.对一个突起的岩丘,其迎冰面以刨蚀(磨蚀)为主,背冰面以挖掘为主,形成羊背石.刨蚀作用造成擦痕、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,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,即冰川乳或冰川粉.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阶梯和岩坎,为冰川补充冰碛岩块.对于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于刨蚀作用.冰川沉积作用指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.冰川流属于块体运动,故冰碛物与其它任何外营力搬运的沉积物明显不同,除非经后期冰川或冰水侵蚀,冰碛地貌(如终碛垅、侧碛垅、表碛丘陵、冰碛台地、底碛丘陵和平原、鼓丘等)将会保存较长时期.冰川沉积作用的强弱,与冰川类型、运动速度及挟带岩屑的多少直接相关.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快,侵蚀能力强,挟带岩屑多,冰川沉积作用就强,冰碛地貌的规模也大;反之,大陆性冰川的沉积作用较弱,冰碛地貌的规模较小.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区,冰川侵蚀与冰川沉积都是同时发生的,故在研究识别古冰川作用时,必须同时注意观察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,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  [编辑本段]各种作用   ■侵蚀作用  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,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,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:   (1)拔蚀作用: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,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,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,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,这称为拔蚀作用.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,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.   (2)磨蚀作用:当冰川运动时,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,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,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,称为磨蚀作用.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,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,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.   (3)冰楔作用: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,经反复冻融作用,体积时涨时缩,而造成岩层破碎,成为碎块,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.   (4)其他: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,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,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.   □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:   (1)冰层的厚度和重量.重厚者侵蚀力强.   (2)冰层移动的速度.速度大者侵蚀力强.   (3)携带石块的数量.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,侵蚀力越强.   (4)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.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.   (5)底岩的性质,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.   (6)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,易遭侵蚀.   □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:   (1)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,形成于雪线附近,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,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,造成岩石的崩解,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,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,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.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,向下坡有一口,若冰川消退后,洼地水成湖,即冰斗湖.   (2)刃脊、角峰、冰哑: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,冰斗壁后退,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,称为刃脊.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,形状很尖,则称为角峰.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,则为冰哑.   (3)削断山嘴、U型谷、石洼地: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,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,称为削断山嘴.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,故称U型谷.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,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,底部宽而平,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,因冰川的挖蚀,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,石地.   (4)峡湾:在高纬度地区,冰川常能伸入海洋,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,当冰退以后,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,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.   (5)悬谷: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,主冰川因冰层厚、下蚀力强,故U型谷较深;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、下蚀力弱,故U型谷较浅.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,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,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,称之为悬谷.   (6)羊背石: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,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,常成群分布,远望如匍匐的羊群,故称为羊背石.其平面为椭圆型,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,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,坡面较平,坡度较缓,并有许多擦痕;而在另一侧,受冰川的挖蚀作用,坡面坎坷不平,坡度也较陡.羊背石的形成,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,当侵蚀、风化的作用查行时,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;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、风化的能力较强,所以在侵蚀、风化后,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,形隆起的椭圆地形,一面受磨蚀、一面受挖蚀.   (7)冰川磨光面、冰川擦痕: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,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,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,在较致密的岩石上,磨光面更为发达;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,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,称之为冰川擦痕,擦痕的一端粗,另一端细,粗的一端指向上游.   ■搬运作用(glacialtransportation)  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,会进入冰川系统,随冰川一起运动,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,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,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:   (1)表碛: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.   (2)内碛: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  (3)底碛: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.   (4)侧碛: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.   (5)中碛:两条冰川汇合后,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,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.   (6)终碛(尾碛):随冰川前进,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,称为终碛.   (7)后退碛:由於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,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,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.   (8)漂石:冰川的搬运作用,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,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,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,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
最新更新
PC端 | 移动端 | mip端
问答网(wenda2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问答网 wenda2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022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