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
【七律·到韶山】
1人问答
更新时间:2024-03-28 20:37:09
问题描述:

七律·到韶山

包承忠回答:
  七律·到韶山   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.    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.    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.   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.  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县,是作者的故乡.一九二七年一月,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.三个月以后,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随后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袭击省总工会、省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,屠杀革命群众,这就是马日事变(旧时用韵目代日期,马日即二十一日).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,拿着枪和梭镖,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.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,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.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,离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经三十二年多.这首诗便是对于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.   注解   〔别梦依稀咒逝川〕参看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〔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〕注.久别重归,又唤起了已依稀如梦的斗争和失败的回忆.〔戟(jǐ己)〕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.〔黑手高悬霸主鞭〕黑手,反革命的血腥魔掌.霸主,指蒋介石.本句和颔联出句,是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.〔菽〕豆类的总称.〔为〕因为.  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  背景   1911年,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.临行七律·到韶山   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.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何处不青山.”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.1959年,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,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,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.久别回乡,且有是老大还家,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!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,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.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,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.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.首联“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”,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,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.“逝川”指三十二年前的岁月.“咒”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,这个动词炼得极好,十分新警.   诗词解析   颔联紧接上文“三十二年前”,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的回忆:“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”.“红旗”和“黑手”,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,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.1926年至1927年,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,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,.也就在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“四.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在湖南也发生了“马回事变”.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,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.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,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.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.”,战友们的牺牲,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.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,含义深刻.首先,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.数十年来,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,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,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.此外,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,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: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,它来之不易,应当倍加珍惜.在写法上,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,它是议论,也是抒情.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是对上句“壮志”的具体说明.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“敢”字.敢是胆量,是勇气,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.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,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,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.如果说“红旗卷起农奴戟”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,那么这两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.最后,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.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“新天”:“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.”首联中“咒”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,在这里已完全被“喜”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.“遍地英雄”是昔日农奴的后代,也是革命者的后代,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,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.他们战天斗地,改造山河,理所当然也是英雄.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,后继有人,心里怎能不激动?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,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.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,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.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,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,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,因而,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、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,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.他对故乡的深情,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,也不在仅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,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.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59年6月写的.尽管1959年,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,正陷入困境,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,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,他在故乡、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.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、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,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!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,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.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,也饱含了这种激情.因此,诗以写实为主,也不乏浪漫的情调.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,气势宏大豪放.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,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.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,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.它融记叙、抒情和议论为一体,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,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,色彩上红与黑对比,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,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,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.
最新更新
PC端 | 移动端 | mip端
问答网(wenda2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问答网 wenda2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00227号-1